共建单位: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国家教育行政学院

服务热线:400-811-9908 操作指南 |
j9九游会网站-j9九游会老哥俱乐部 网院简介 政策文件 培训项目 课程资源 专家方阵 数字图书馆

当前位置: j9九游会网站-j9九游会老哥俱乐部 > 先锋文汇 > 正文

“三全育人”视域下学生获得感研究 -j9九游会网站

学生获得感逐渐成为高校工作的重要目标任务,各大高校正在不断通过顶层制度设计和紧紧围绕“三全育人”来提升学生获得感。但是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存在全员育人、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缺位的现实困境,无法满足学生获得提升的需要。基于此,本文主要从学生获得感的含义与生成机制出发,建构以生为本,全员育人;立足期望,全程育人;搭建舞台,全方位育人具体策略,从内生机制和外生机制去提升学生获得感。

一、学生获得感生成过程

(一)学生获得感的含义

“获得感”的定义,由“获得”和“感”组合而成,可以拆分来分析。“获得”是人们对事物的拥有,既包括具体的客观事物,又包括抽象的主观事物。“感”是人们心理活动的表现,是通过具体事物刺激以后在内心深处产生的主观感受。获得感是一个递进关系,首先是实实在在的“获得”,然后才有主观获得的感受。学生“获得感”是在学习生活中,物质、精神、情感、能力等方面满足后产生的一系列情感变化,具体表现为学生参与科研、社团活动、竞赛等从中得到物质的收获,也体现为学生在学校拥有享受校园文化、服务设施、学习资源等而产生的一种收获。由此得出,学生的获得感既有通过主观事物产生的获得,又有客观事物产生的获得,学生获得感来源既有主观和客观的获得,又有两者的统一。

(二)学生获得感生成机制

亚伯拉罕·马斯洛在《动机与人格》中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并将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级,从低到高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在低层级的需要得到满足后,高一层级的需要就会产生,是不断满足、不断产生新需要的过程。根据需要层次理论分析获得感产生机制时,可以把人的需要看成是一种期望过程,需要产生以后,人们会参与到具体的实践中,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得到收获,获得满足感,即“期望-参与-满足”内部机制。也可以是根据人的需要,通过外在条件整合周围资源,让人们感受到“环境”的变化,以此来获得满足感,即“期望-整合-满足”外生机制。学生获得感的生成机制也遵循自我实践的内生机制和人为干预的外生机制,通过内生机制和外生机制来不断产生获得感。

二、“三全育人”视域下学生获得感提升困境

高校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在育人过程中践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构建三全育人良好格局,提升育人成效。但是,在育人过程中仍然存在全员育人“缺位”、全过程“脱位”、全方位育人“失位”等困境,导致育人成效不佳。三全育人在实践中的困难,全员育人主体缺位、全过程育人贯穿难、全方位育人覆盖难的问题,难以满足学生获得感中的“获得”多元化需求,导致同学们的“感”不足,学生的满意度不强。

(一)全员育人主体缺位

全员育人指的是人人皆育人,高校的每一个育人主体以及学生家庭都承担着育人的职责。在全员育人实践过程中,都在极力推行全员育人,做了很大的努力,但是在不同程度上仍然存在问题。在全员育人实践中,辅导员、思政教师、专业教师是育人的主力军,后勤工作人员、行政人员、科研人员以及家长都将自身工作视为职责,没有在学生发展过程中承担起育人角色。此外,辅导员、专业教师由于日常工作的烦琐,很难有更多的时间去做思想育人工作,其他育人主体又存在缺位的现象,导致育人成效不足。学生需求的多样性,在解决实际需求的过程中需要辅导员、专业教师、行政人员、家庭等协同发力,在育人过程中不断提升学生的获得感。

(二)全过程育人贯穿难

全程育人贯穿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在具体实践中把全程育人理解为学生从入校到毕业,在整个过程中时时发挥育人功能。但是根据人的需要分析,当学生接到拟录取通知的那一刻起,其实就已经产生了期望,有的同学期待着学校的住宿环境,有的同学期待着校园环境,有的同学期待着学习环境,很多时候学校都忽视了这个过程的学生需求,他们对学校充满着未知,如果能及时解答他们心中的困惑,必然会让学生收获更多的幸福。学生入校后不同育人主体由于工作性质和学生体量原因,对于学生的培养没有做到人人全程参与,学生产生需要后,学校没有及时做好相关工作。在学生毕业时,学生工作“最后一棒”是将学生送出校门,而学生的需求是留下母校最后珍贵的记忆和踏上人生路上的宝贵经验指导,在这一刻,学生工作往往忽略对学生情感的培养,在毕业后形成了学生与学校陌生的局面,没有做好“最后一棒”育人工作。在全过程培养阶段,学校目前没有做到全程参与,存在育人脱位的情况,以至于在学生获得感提升方面存在不足。

(三)全方位育人覆盖难

全方位育人则强调的是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强调通过调动各方面的资源进行全方位育人。育人工作坚持立德育为先,均衡发展,但是在具体实践中也存在失位现象。在学生的劳动实践、美育发展方面的育人功能发挥不足,没有实现全方位覆盖。此外,全方位育人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不同育人子系统之间互相配合,才能实现育人效果的最大化。学生需求的变化,需要科研、心理、管理服务等不同育人载体的参与才能满足,如果育人功能挖掘不足、育人载体失位,就会阻碍学生获得感提升。

三、“三全育人”视域下学生获得感提升路径

在“三全育人”视域下学生获得感提升困境中,重新建构新的提升路径时,往往需要回溯到“三全育人”本身,从全员、全程、全方位出发,坚持以生为本、立足期望、搭建舞台,构建一个系统、科学的学生获得感提升路径。

(一)以生为本,全员育人

人的需求具有多样化的特点,不同阶段也存在不同的需求,在提升学生获得感满足学生需要的过程中,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切记纸上谈兵不切实际。在此过程中需要不同育人主体协同发力,形成全员育人局面,共同助力育人工作成效。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要按照“四有好老师”和“四个引路人”相统一的标准引进教师,强化教师课程思政意识,挖掘每一门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将专业知识学习和思想政治有机融合,发挥课堂教学与思想教育协同育人作用。另一方面,逐步完善思政辅导员配比要求。高校辅导员往往是学生工作的“前沿兵”,是日常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在“三全育人”整个系统工程中都发挥重要作用。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学生体量逐渐增加,辅导员1:200的现实困境日益突出,因此高校要逐渐完善学生与辅导员配比要求,让辅导员有精力做好育人工作,发挥出辅导员育人初心,做好青年学生的知心人、热心人、引路人。

2.建立全员育人机制。引导广大教职工要提高共同育人意识,摆脱育人“孤岛化”困境,将辅导员、专业教师、后勤工作人员、行政人员、科研人员、家长等赋予育人职责,形成人人育人的新局面。加大学校各个部门之间的交流配合,工作共享、学生共育,发挥协同育人功效。例如专业教师可以为竞赛同学和争取奖学金同学提供学习与科研指导,后勤工作人员可以为同学们的健康饮食和培养节约意识而努力,辅导员可以为同学们的校园生活解疑答惑,做好学生思想引领的引路人。不同的主体,在育人工作中发挥不同的功能,当所有人的努力形成一股合力,同学们在参与校园活动中,就会实实在在获得更多的幸福,就会让同学得到更多的满足。

3.构建家校育人共同体。目前学生工作育人主体是学校,家长参与较少,传统观念上家庭依赖学校现状犹存,家庭对学生的育人积极作用未能体现。因此,构建家庭与学校共同体,改变家庭依赖学校的育人现状,推动家长主动参与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日常管理、品德修养等发展过程,实现家校育人的长效机制,在面对学生更多特定需求时,家庭能够主动作为,发挥家庭育人功能,提升学生获得感。

(二)立足期望,全程育人

转变思维方式,延长育人过程。以往的育人工作主要关注学生入校、在校、毕业阶段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在入学前和毕业后的培养工作。其实学生的期望在入校前和毕业后一直持续存在,所以要构建学生全程育人机制,从“入校前——入校——在校——毕业——离校后”出发,形成三年、四年、五年的培养与育人周期,将立德树人、思想文化教育、职业素质、技能提升结合,实现在育人周期内对学生的全程培养。

1. 入学阶段精准领航。同学的期望自收到拟录取通知的那一刻就产生了,他们对学校充满着憧憬,满怀期待地想早日踏入校园,辅导员应该通过建立新生qq群的方式,在线解答学生疑问;向学生介绍学校基本情况、入校后学习生活注意事项,提前让学生了解校园文化,熟悉校园环境,解决心中困惑;此外,学校应提前策划迎新方案,打破既有传统,设立迎接新生的特殊环节;辅导员提前熟悉同学,通过查阅档案方式初步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当学生踏入校园的第一时刻就能清楚地叫出他们的名字,记住他们的个人特征,也许见面的第一刻学生就能感受到学校带来的满满幸福感。

2. 在学阶段精准帮扶。入学后,每个同学的期望是不一样的,学科竞赛、参加社团、考四六级、找工作、考研等,此时应该重点关注同学,在他们有困难、需要沟通的时刻,各育人主体要及时补位,给学生做心理疏导,提供物质和精神援助,帮助学生渡过难关。有的同学期望在毕业时找一个好工作,这时候要提供精准的就业服务。邀请本专业内优秀的榜样、行业的专家,为同学们开展就业、创业咨询,提供技能培训,提升学生走入职场的竞争力。有的同学期望通过在校期间学习,毕业后考上研究生,前期可以通过邀请资深的考研名师、优秀学长学姐,提供院校专业选择来满足学生持续学习的需求,后期可以通过开展考研冲刺会,找准学生在考研阶段的重要问题,精准施策助力考研学子。

3. 毕业阶段持续跟踪。在学生即将迈出校园的时刻,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主题活动带领同学们回顾大学时代的美好生活,如回忆学校的每一处风景,风雨无阻坚守岗位、默默奉献的食堂工作人员,以及在学校收获的友情与爱情。毕业后,同学们的期望可能是常回母校,或者经常听到母校消息。我们可以充分发挥校友优势,建立校友交流平台,通过校友群、校友会形式打通学生和学校的沟通交流渠道,继续和同学们保持联系,分享学校精彩的每一天,做到离校不离心、离校不离情,让同学们在社会中收获母校独有的幸福。

全程育人离不开全员、全过程的支持。在全程育人过程中,要让每一位育人主体用实际行动,发挥自身的育人特色优势,努力去搭建一系列育人平台,实现学生全程需求,提升学生获得感。

(三)搭建舞台,全方位育人

同学们的需求是多样的,也是阶段性的,在满足需要时要从学生的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出发,分析学生需求产生的内生机制和外生机制,搭建一系列服务平台,实现学生的全方位育人目标。

同学们有参与社团、科研、竞赛等需要时,要积极拓展参与渠道,组织丰富的校园活动,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让大家在活动中收获自己的成就。同学们对校园环境、硬件设施、校园文化等产生需求时,学校要协调各方资源,充分挖掘校内文化资源,提升硬件设施,改善校园环境,对资源进行整合,让更多的同学感受到周围环境的改变。针对体测不好的同学,可以延长运动场灯光时间,让大家有更多的时间去运动,帮助他们提升身体素质;针对爱好文体的同学,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让大家走出宿舍,收获“阳光”;针对竞赛同学,可以组织各类学科竞赛,满足不同专业同学的需要,助力科研能力的增长。学生需求是多样的,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均有体现,对于育人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要努力改善学校硬件、软件设施,提升校园文化氛围,通过搭建更多的实践平台,让每一位同学都参与到校园生活中,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都能得到提升,在每一次实践中收获幸福,得到心灵上的满足。

全方位育人,需要全员参与、各育人主体共同协力,充分利用各种育人资源,并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引导学生进入育人环境中,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均有收获,使学生努力成长成才。

四、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年轻的学生踏入大学校园,他们是青春、独立的一代人,思维跳跃、积极、理想和注重精神生活是他们的标签,同时他们的需求也是多元的,热衷于各类获得感的满足,以至于他们获得成功的途径不同,最后每个人的获得感也就不一样。基于此,在育人日常工作中,要坚持“三全育人”目标任务,时时、处处、人人发挥育人功能,立足同学们的实际客观需求,通过整合资源和搭建舞台,发挥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作用,提升学生的获得感。此外也要坚持“供需统一”,面对学生的客观需求,要竭尽全力去提供同学实际想要的帮助;在育人环节坚持工作下沉,绝不浮在表面,做实做细学生工作;坚持以学生为本,积极引导,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作者单位:湖州师范学院)


  • 投稿
  • app下载
  • 网站地图